Archive for category Uncategorized

博客问题和近况

各位读者大家好,

这个博客已经五年以上没有更新,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呈现乱码,也不知如何解决。

如果你想看我的新文章,我这些年一直在「得到」APP写专栏,叫做《精英日课》。

如果你想读我的新书,可以在豆瓣或者任何卖书的网站搜索我的名字。

谢谢!

万维钢…

我的“得到”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

亲爱的各位读者:

“学而时嘻之”博客已经写了十年,从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发展到越来越认真的写作,中间最关键的动力就是读者的支持和反馈,多谢!现在我想说两件事儿。

第一,我已经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辞职,从此不再是物理学家了,专职写作。任何一个真心热爱物理学的人做出这样的决定都非常困难,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辞职有偶然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因为我在物理上没有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我以前一直说自己是个“普通”物理学家,水平很有限,在这个天才辈出的行当里帮着做点小事儿。现在我已经四十岁,就好像一个普通的职业球员,该退役了。

退役后改行当解说员。

第二,从今天开始,我跟“罗辑思维”合作,在“得到”APP上开设一个付费专栏,叫做《万维钢·精英日课》。

这是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产品,主题是“帮你和全球精英大脑同步”,解读英文世界的好书好文好思想。

这种类型的专栏是个新事物,最主要的形式是用一篇不太长的文章讲一个现代世界的道理。我会用中国人的视角讲解和评论,期待激发读者的思考,最希望的就是能让这些道理像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一样流传。

互联网的中文世界内容很多,但是其中真正有价值的还太少。另一方面,很多新思想、新的研究结果,明明是既有趣又有用,但是没有广泛流传。

我这个专栏的使命,就是让这些道理在中文世界流传。如果我能把这件事做好,价值可能比一个普通的物理学家更大。

根据协议,我所有文章都会首发在这个专栏。而且除非有“得到”授权,不会再在其他媒体,也包括我的博客和微博转发。对此我要向不打算订阅专栏的读者致歉,但我仍然会不定期地把有授权的文章发在这里。

专栏每天都会更新,全年不间断,年费199元。您只要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得到”,就能订阅。

多谢支持!
万维钢…

我的新书《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2016年2月1日,电子工业出版社

京东链接

豆瓣页面


引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摘录)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世界的书。我想在这本书中讲些一个现代人应该有,而且只有现代人才可能有的“智识”— 智慧和见识。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些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

从社会变革的大尺度来看,本书要说的思想都相当新,还没有来得及变成成语典故写进我们的文化基因。它们散落在各个学科的最新进展之中,常常不为外行所知。但是这些思想其实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就能被理解和掌握,它们已经在科学家、哲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创业者、大学师生以及各行各业中对现代世界保持敏感兴趣的人群中传播。

这些人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智识分子”。

我本是一个physicist,以科研为生,成就还没达到敢以中文“物理学家”自称的程度。按理说应该专注于物理研究,可我却读了好多非专业的书,写了好多跟物理学没关系的文章。我做这些不务正业的事并不是因为物理学家自由时间多,而实在是因为,这个风起云涌的现代世界,太有意思了 — 我甚至觉得如果你不去好好了解这个世界的最新思想,仅仅满足于当个特定专业的知识分子的话,简直就是白生在了现代一回。

而且你有可能面临掉队的危险。此时此刻的世界有三个重要趋势,对我们提出了智识上的挑战。

……

总而言之,狐狸眼中的世界是复杂的。世界任何时候都需要很多刺猬来提供观点和建议,但是刺猬在科学决策中的真正地位只不过是个吹鼓手和工具。狐狸,才是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真正宠爱的人。

怎样才能成为狐狸呢?

……

博雅之学,并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提供一些寓言故事、名人典故和思维套路。你掌握的套路越多,办事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思路就越多。至于遇到什么事应该用哪个套路去解决,这没有任何程序性固定办法,是一种艺术,只能自己选择。

比如说,如果你把经济学理论模型当成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你什么事儿都不太可能干成。但是如果你把经济学理论当成仅供参考的寓言[1],你反而可能非常灵活地办成一些事情。

如果拿武侠小说打比方,那就是我们不能学那些只会本门武功 — 哪怕这个武功很厉害 — 而且还个性单一的配角。我们得学师从多位名家,招式复杂多变,性格也被女主角认为是捉摸不定的男主角。面对一个问题,你可以把它当成经济学问题,但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政治问题,甚至物理问题。我们就如同使用武功一样不断尝试各种招法,一招不成再来一招。理论不好使不能怨老师教错了,只能怪自己会的招太少。

简单打不过复杂。只有复杂的人才能打败复杂。

想要学会这样的本事,就得读书。

……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不是一本教材,也不是一本完备的行动指南。我既不可能在书中完整地介绍所有有用的知识,也不打算列举这些知识的目录。我还不能保证书中说的理论都是对的,理查德·费曼有句话说,(物理学)理论进展之快常常超过书籍出版的速度。

我能保证的是书中所有内容都是有趣的。“有趣”其实是个特别高级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本书的任务是给读者带来启发。如果现代世界的智识是我们追求的月亮,这本书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本书的第一部分“世界观祛魅”,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跟传统看法不太一样的世界。网上的青年经常说什么东西能“改变我的三观”,而学者们对此有个格调稍微高一点的说法,叫作“budge my priors” — 直译差不多是“使我心目中对世界的的基本假设稍微移动了一下”。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社会上人们对一些常见问题的主流看法,很可能是错的。我期待这部分的内容能让你对世界的基本假设稍微移动一下。

第二部分“流水线时代的英雄”,重点谈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国教育。我认为当前人们讨论教育根本没说到点子上 — 现代教育制度的本质不是什么培养有用人才,而是把人分类,让阶级分层。对这个问题你想得越明白,内心就会越难受。但是最后我会给一个光明结局,说说英雄是怎么突破教育和阶层的局限的。我还会提出一个基于大数据、自由意志、人工智能、信息论和供给派经济学的英雄定义。英雄的存在,可能是复杂世界的一大好处。

第三部分“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讲几个当前学界流行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解释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心理学的也有物理学的,有软的也有硬的,有大的也有小的,绝对不带门户之见。将来遇到一些一般人对付不了的问题,把这些武艺啪啪啪抖落出来,也许真能破解一二。

第四部分“未来,已经到来”展望未来,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未来。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创造性优势,我们需要新的工作策略,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新的社会形态。这些策略、方式和形态,并不是什么科幻推理,而是早就已经发生了,甚至已经发生了好多年,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

科学家的职业病是希望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然而这本书涉及的所有严肃理论都是别人的研究 — 我自己的研究,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模拟,还不够符合这本书“有趣”的标准。但是我能追求这个:书中有些思想,是我第一个告诉中国读者的!

—-
[1] 事实上,经济学家Ariel Rubinstein有本书就叫《经济学寓言》(Economic Fables),特别强调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认为最好把这些理论当寓言用。


技术说明

1. 此书中大部分篇目已经在媒体和这个博客发表过,经过修改和补充。不过,有几篇重点长文,如《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说英雄,谁是英雄》等,则是专为此书而写,从未发表过。

2. 如果和《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两本一起,购买“学而时嘻之套装”,出版社还有礼品相赠:在京东送的是我的读书笔记摘选;在当当送的是一份有我推荐和点评的图书的月历。

多谢各位支持!

万维钢…

我的新书出版了!《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2014年10月1日,电子工业出版社

京东链接

亚马逊

当当

豆瓣页面

 
至2015年5月,本书获奖情况

– 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国家图书馆主办,10本获奖图书之一
– 2014“中国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主办,30本获奖图书之一
– 2014“大众喜爱的50本书”,新闻出版局主办
– 豆瓣读书2014年度最受关注图书-非虚构类;
– 豆瓣2014年度盘点好书;
– 电子社2014年度好书;
– 百道网好书;
– 虎嗅网读点推荐
– 《环球人物》《南都周刊》等诸多大媒体推荐图书;


赵南元老师所作的序

我和万维钢未曾谋面,但在网上神交已久,互为读者和粉丝。在模糊的记忆中,最早似乎是通过刘夙给的链接发现了同人于野的博客,读过一篇之后便停不下来了。恰逢需要出差,灵机一动,利用一台贪便宜买来又没啥用的MP4的电子书功能,把他博客里的几十篇文章都下载到MP4里面,在动车上大饱眼福。其实旅程的无聊不算什么痛苦,毕竟有窗外的景色可看,知道有好文章却要在数日后方能有时间看,才足以令人牵肠挂肚,很不舒服。

从前听长辈说,人到老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我原以为,大概是因为老花眼看不清小字之故。或者是来日无多,学习的性价比下降,学习欲望也就相应减退了。等到自己也到了这个年纪,就发现这两个原因固然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看东西多了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值得花功夫和精力认真去看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种态度显然不对,年轻人看什么都新鲜,都未知,都长见识,不吃前两个烧饼,只吃第三个烧饼也吃不饱。不阅读很多糟粕,也没有能力发现精华。

微博上常看到推荐书目,也没兴趣点开看都推荐了些什么书,估计不外乎一些名著。提起名著,就想起一句名言: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谁也不看的书。我也多次看到本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大作堆在书店里无人问津。如果让我来推荐的话,我不会推荐那些适合用来装X的名著,只会推荐一本书,就是这本尚未成名之著《万万没想到》。

推荐的理由就是:这本书真的有用,而且对大多数人都有用。

世上有用的书很多,例如各种专业书籍,你不读就进入不了这个行当,但是如果你并不想进入这个行当,专业书对你的用处就不大。而这本书就如同一部人生指南,只要想改善自己人生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指导人生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其中有用的却如凤毛麟角。

本书值得一读的理由可归结为四点:

第一是新颖性。正如本书的书名《万万没想到》所示,本书所介绍的知识大多是与流行说法背道而驰的,可以改变我们很多固有的错误观念。我说本书有用也基于这个理由,毕竟,阅读一大堆老生常谈而不改变原来的想法,无异于浪费时间。

第二是科学性。本书的新颖,绝非信口开河的标新立异,而是由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唯此才能有力地颠覆旧观念。这也是我认为本书很靠谱的理由。

第三是可操作性。本书不只是价值观的指针,更是行动的指南。有很多具体建议帮助你把领悟的道理付诸实施,这是很多类似作品所难以企及的。

第四是深刻性。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判断知识是否可信的准则,即所谓”元知识”的内容。读过本书,对于今后接受和评判新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的可读性也是出类拔萃的。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捧起书就想一气读完。这当然是好作品的基本要求,毋庸赘言。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谈的是人性。在文艺作品的评论中,常常可以看到说此作品深刻的刻画了人性。但是如果你想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你对人性有更深入或与众不同的看法,那你百分之百会失望。本书所谈的人性,都是通过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得出我们自身的认知倾向。这些倾向并非十全十美,往往造成我们的错误认识。了解我们自身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很多常犯的错误,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

第二部分谈励志。如今励志书也属于畅销的一类,大抵是成功人士的自传,有些甚至宣称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是你真要想复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别人走过的路永远不会是自己能走的路。本书告诉我们励志也是有科学规律的,告诉我们如何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即使是读书一事,也有很多具体的技巧,更不用说要成为某项技艺的顶尖高手,科学的训练必不可少。至少在如何学习和训练以提升自己这方面,本书是介绍了很多实用诀窍的。

第三部分讲科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人大有益处,起码可以大大减少受骗上当。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缺乏科学精神会让脑袋里堆满垃圾。遗憾的是,现实中科学素养合格者在普通人群中只占不到百分之五。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未必能使头脑中的科学精神同步增长,院士说蠢话也并不罕见。本书涉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不多,但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大有补益。我很希望文人们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不奢望他们会由此养成科学精神,即使能够由此了解一下”理呆们”如何想问题,也是一大收获。

如果说本书有何不足,那就是作者还有很多精彩文章未能收录,读者只能期待下一本书了。等不及的可以杀奔同人于野的博客,先睹为快。


技术说明和感谢

写“学而时嘻之”博客八年以来,得到读者和编辑的很多帮助鼓励,现在出了第一本书。从三四年前开始,就不断有出版社跟我说你出书吧,拖到现在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出一本足够好,对得起读者的书。这本书不应该是以前文章的简单合集,否则网上都看过了何必再买一本?

我必须攒到足够拿得出手的文章,这些文章放在一起能够形成若干主题,只有这样才值得升级为一本书。本书中按三个主题选择了文章,文章之间互有联系,所有文字都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

书中一些重点文章,做了大量的补充和改写,有不少东西是从未发表过的新内容。比如《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一文,现在新版的篇幅是原来的五倍以上,其中包括大量的新研究结果和素材,思想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有些猛料一直忍着没在博客和微博说,就等着用在书里。

我确保书中内容达到我在出书时刻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解。书中提到最新的研究,是2014年刚出来的;书中用到最新的例子,是2014年7月的。

在写书过程中我发现纸质书相对电子版有一个排版优势。所有参考文献都列入当前页面的尾注中,方便查阅。而且尾注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可以用来发表一点不适合放在正文的议论。出版社给用了很好的纸张,装订工艺也相当不错。

本来应该在书中写一段感谢词,但出版社为把定价控制在40元以内,严格限定页数(最理想页数是16的倍数,此书正好272页),一页都不能再多了。

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林飞翔老师在策划、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赵南元老师给写了非常慷慨的序。感谢姬十三、土摩托、范致行、张明扬、李淼和郑诗亮老师阅读初稿并写了推荐词。感谢项婷婷和王天一老师的幕后指导。书中很多文章最初在新知客、果壳网、上海书评、商界评论、新知等媒体发表,中间得到诸多编辑的指教。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众多读者给我提供的大量反馈,这些反馈是我写作的“刻意练习”中最重要一环。读者能发现有意思和有用,就是这本书的追求。

图书已经开始在京东预售,国庆后可送至读者手中。

谢谢!

万维钢…

新版上线,意见和建议请发在这里!

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