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category 风头浪尖

把个人生活外包

如果你认为你个人时间的价值大于每小时$8,我最近听说了一个网站。

这个网站叫做 Ask Sunday,它提供的服务是个人助理。生活中有很多必须去做但是又很无聊的事情,这种事情某些人一般都让秘书完成。这个网站的工作原理就是给没有秘书的人提供有限的秘书服务。

比如说你需要给有线电视公司打个客服电话,但是你懒得花时间跟那帮人废话。或者你想订机票和旅馆,但是你懒得自己上网查。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给 Ask Sunday 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电子邮件,然后就会有一位很可能是在印度的小姐,在一小时之内做出反应,帮你把事情做成。

我是在读最新一期《连线》杂志的时候发现这个网站的,该文章的作者列举了他让他们做的4件事:

1) Please reserve a rental car for me at the Denver Airport. I’ll be arriving next Wednesday at 3 pm and returning the following Monday at 10 am. Midsize car is fine, but it must have navigation system. You may use my Hertz #1 Club Gold number, because I am both a mover and a shaker.

2) Please find the closest Moose Lodge to Hollywood, California.

3) Please find a store where the Canon HF11 video camera is available near the zip code 90036.

4) Please list three types of monkeys that are native to Canada.
简单明了的交代任务,就好像行进在路上的同时向女秘书口述一样。规则是所有事情必须能在20分钟内完成。

我们先算经济账。一个典型套餐是每个月教$40,可以办15件事,平均每小时$8。这个网站的广告词是”外包你的生活”(outsource your life),精确地描写了其成功的本质:印度人平均工资远远低于美国。据说一般老板雇人都要求其能创造5倍于其工资的价值,这样说来印度秘书的每小时工资 不会超过$2。一个古老的笑话说,如果比尔盖茨掉了一张$100的钞票,他不应该弯腰捡,因为其在弯腰这一瞬间可以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100。这也就是 外包的原理吧。

但问题是,在真实世界中,盖茨还是应该捡起这张钞票,因为他的收入与他是否多做了一个弯腰动作无关啊。我的小时工资高于$8,但问题是就算我上班时间订机票,我的工资也不会在那特定的20分钟降到每小时$8。更重要的是,别人帮我订,结果我可能还不一定满意。

你猜怎么着?如果一个人整天这么算账的话,这个人一点出息没有。

使用秘书不是为了省钱。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整天研究便宜机票,这个人的脑子可能就不太适合想重要的事情了。毛 泽 东跟尼克松说,具体的问题让他们去谈,我们谈谈哲学。

具体的事情让印度人去做,我们看会儿书。…

物理学家出手了:人造全球变暖还是太阳让地球变暖?

你是一个真正的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中产阶级么?为了证明你是,你可能会举例说你非常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并且正在身体力行地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努力。作为一 个十年以前就看过《格调》的人,你当然知道收入水平现在已经无法划分社会等级,唯一能把你和挖煤的暴发户区分开来的东西是思想。你可能还考虑过裸体抗议动 物皮毛服装买卖。

上面这段话纯属开玩笑。你当然比那些挟洋自重的白领小资聪明得多。不过我国的确有很多人过分急于接受”主流” çš„”国际”思潮,只要是美国大肆干了而我们没有,那么必定是我们落后。一个例子是一人一票的总统选举。另一个例子是全球变暖。如果你说”一人一票选总统” 也有很多弊端,这些人马上就会跳出来告诉你我们饭还没吃饱你凭什么提醒我们注意肥胖症?

我不知道”一人一票选总统”这个制度的弊端是不是属于肥胖症。但我越来越相信”人造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这个学说的缺陷不但不是肥胖症,甚至可能是癌症。

就算要学美国,也要学《美国学2.0》,而不是《美国学101》。穷人好不容易刚吃上肉的时候,富人又开始专门吃菜了。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在中国还在科普 阶段,在美国却已经饱受争议。比如说《纽约时报》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刊文介绍这些争议。我不学无术整天看记者写的东西,今天终于看到了一篇反对”人造全球 变暖”的专业文章。

《Physics Today》不是一本通俗科普杂志,而是主要面向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的准专业期刊,其目的是让物理系不是你们专业的人看懂你的工作。这个期刊不科普已知的物 理知识,只介绍物理学的最新前沿动态。最新一期 Physics Today (2008年三月)刊登了Scafetta 和West的文章《Is climate sensitive to solar variability?》介绍他们过去几年内关于太阳周期变化对地球温度影响的研究结果,其结论出离愤怒。

这个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2003年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最好的物理期刊)上,观点到今天已经不新颖,但做气象的人对此选择性失明。我以前介绍过的一个记录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早就说过类似事实。但今天 Physics Today 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个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我来说的意义是这个结论是如此的严肃和明显。

关于人造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最权威文件 是联合国的《2007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eport》。这份报告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变暖是人造的,声称有95%的把握,太阳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以忽略。

人造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结论主要来自气象学家的计算机模拟。这些模拟的结果中,地球表面温度都在上升。而实际观测的结果则是温度一直都在起伏变化,气象学家把这些起伏当成噪音不予考虑,似乎变暖的大趋势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些起伏只是噪音,从统计角度它们应该随时间呈高斯分布,但事实是分布呈”反指数”(inverse power-law) 分布,也就是 P(t)=A/t^a。如果你再统计同时期太阳活动的”起伏”,会发现也是呈类似的分布。而且二者的变化吻合,并且其指数a(应该是alpha,这个字母 不好打)相等。这说明太阳活动和地球温度变化之间存在一个因果关系。

太阳黑子爆炸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本来不是什么新闻,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赶上一次。这个研究的新的东西在于,不仅仅是太阳向地球传递的能量变化导致温度变化,而且太阳变化的”信息”也能导致地球温度变化。具体理论涉及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微绕等等,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

下面这张图表现了这个规律:

图中的绿线是1950年到2007年地球表面温度,其中已经减掉了1890到1910年的平均温度。也就是说相对于100年以前,我们现在的地球平均温 度升高了0.8度左右。我们看到这条温度绿线在不停的起伏。图中黑线是在假定温度起伏周期是11年的情况下,对温度曲线的平滑拟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 11年周期来拟合,答案是前面已经发现”起伏”的指数a与太阳起伏的指数相同,而太阳周期是11年。
图中的红线和蓝线则是根据两套不同的卫星观测数据(1978年以后是卫星数据,之前是别的两套数据)来确定的太阳变化曲线。

结论非常明显:太阳活动起伏跟地球温度变化的起伏完全一致。当然不可能是地球温度变化左右了太阳,唯一的解释是太阳变化左右了地球的温度。

这张图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实,就是2002年以后地球的温度实际上下降了!实际上根据纽约时报几个月之前的一篇专栏文章,2007年是2002年以来最冷的一年。所以说现在可能不是 global warming, 而是 global cooling!

显然如果这些研究结果是对的,那么IPCC报告就扯淡了。最后两位作者指出,根据他们的计算,地球温度升高的69%是太阳引起的。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太阳活动将会减弱,也就是说地球会越来越冷,完全不用担心戈尔说的 inconvenient truth。

这篇文章介绍完了,最后再补充一点。就算人造全球变暖学说真是对的(也就是说物理学家错了),我们在选择应对手段的时候也要慎重再慎重。比如说此前的”国际主流”意见是用生物能源代替汽油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是就在一个月以前,纽约时报一篇文章《Studies Call Biofuels a Greenhouse Threat》(译言版)介绍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生物能源的结果恰恰是适得其反!

戈尔在他的纪录片里说,一千多篇 peer-reviewed 科研文章都支持全球变暖学说,他显然没统计物理期刊。现在既然这件事科学家们也没整明白,我们中国还是不要着急”减排”吧。

当然节能很重要,减少石油依赖更重要,在这两个问题上我想即使是物理学家也绝无异议。…

关于全球变暖与“Climate Change”的想当然

全球变暖是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可能是。但我认为,科学家目前所能对全球变暖问题提供的最佳答案也仅仅是“很可能”。

本文全部资料来自于纽约时报最新一篇专栏文章:In 2008, a 100 Percent Chance of Alarm [1/1/2008]。

本文主要针对最近论坛上关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大变化的观点。这些人说,变暖也许没什么,因为变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才是重要的,因此应该叫做global climate change。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 Climate 一直都在 change。地球目前的气候环境其实可以说是历史上少见的好气候时期。比如说可以跟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比比,那时候没有什么人造温室气体。

因此random的气候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 systematic的变化。也就是说地球本来就经常有各种恶劣天气,比如说龙卷风啊干旱啊什么的,这不可怕。但是如果地球的平均温度真的由于人为原因而 持续上升,哪怕仅仅是几度,那的确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前面文章说过了,地球的平均温度也在不停的起伏,因此只有当这次温度升高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它才是 可怕的。

2.最新的资料表明,2007年的地球平均温度是2001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尽管如此BBC仍然说这“符合”全球变暖的趋势。注意!纽约时报报道此事的时候是在讽刺BBC,意思是说全球变暖虽然可能是真的,但BBC实在有点吹过了。

3. 在鼓吹变暖的大背景下,南极的冰层增加了。这也是很多人更愿意把全球变暖称为“global climate change”的重要原因吧。

4. 那么全球变暖对气候到底有什么影响呢?2005年的Katrina 飓风之后,很多人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导致的!事实上真有科学家这么认为,比如说一篇发表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这个不怎么知名的期刊上的论文就认为是全球变暖导致了飓风的增加。这篇论文被报道了79次。

而另一篇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则认为“global warming has a minimal effect on hurricanes”。Nature这篇文章被报道了多少次?3次。

作为一个靠搞科研吃饭的人,Nature在我心目中是权威杂志。因此我认为所谓全球变暖导致的global climate change,不包括飓风的显著增加。事实上2007年没什么大飓风导致的大洪水。

5. 很多人认为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增加,比如戈尔在其诺贝尔和平奖仪式上就是这么说的。而科学家的事实是:温度升高会导致空气更加潮湿,从而减少干旱!

6. 我不懂气候,但很可能第一流的科学家并没有在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恶劣方面达成什么共识。可是为什么大众却比科学家还信之凿凿呢?原因是宣传。从好的方面想, 是为了让你相信,记者们报道的时候矫枉过正了,这是纽约时报那篇文章的说法。从不好的角度说,存在一个“全球变暖说利益集团”。

7. 很多不是历史学家的人比真正的历史学家更相信某些历史事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8. 政府官员和其他行业的研究人员也都对全球变暖感兴趣,他们甚至跟气象学家对话。但我不认为他们的知识就是专业知识,或者他们真正“了解”专业知识。因为所谓专业知识,很可能本身也没有定论。

9. 请问有多少人看过Nature那篇文章?

[这篇是今年一月份因为在论坛跟人争论而随手写的,放在这里为下一篇文章做参考文献。]…

RSS时代论坛的出路

大约是2000å¹´1月,互联网在中国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我为了查看电子邮件,跑到可能是哈尔滨电信办的一个网吧去上网。我有一个小时的机时,看完邮件, 顺便浏览一下新闻。当时《西游记续集》正在播出,我顺手在某个新闻网站注册,赞叹了几句六小龄童的演技。不料后来收到一封自称”小郭”的邮件,说既然你也 喜欢六小龄童,不妨交流一下。大约过了半年左右,这位郭捷郭女士说她如此的喜欢六小龄童,以至于办了一个网站,美猴网。后来我们逐渐失去联系了。

可能去年,我在一篇报道看到郭女士的消息,美猴王已经是六小龄童官网。

在那个互联网刚刚普及,网吧都国有的年代,你随便评论几句新闻,都有可能遇到一个粉丝中的职业选手。

上周火箭胜黄蜂取得11连胜,我去新浪网看网友评论。我看到的所有(而不是几乎所有)评论都说的是一件事:姚黑。我翻看的几页评论中也许有不到1%的人是真正的姚黑,而其他人则是骂姚黑。没有比赛技术分析,没有任何有营养的评论。那些有专业水准的评论员都哪去了?

以前我经常去的几个论坛,强国论坛,世界军事论坛,更不必说什么万维读者,都在明显的衰落之中。最初,这些论坛上有很多长篇原创文章,后来原创的人越来越少,没有技术含量的谩骂越来越多,而现在则是连谩骂都没有了。大家都懒得发帖。

西西河是个有点特殊的论坛,因为在中国经常被封锁导致人不多,再加上版主们的精心维护,最后西西河成了一个大部分人之间互相都认识的主要面向海外华人的 社区,而不同于传统的论坛。小社区的好处是你可以在里面撒娇,贴两张生活照就能得到20多花。这样一个社区最近的趋势仍然是原创好文章越来越少,聊天的人 越来越多。每天就那么不到20个新主题帖,其中值得看的一般不超过2个。

论坛时代已经终结。

那些牛 人牛文都去哪了呢?博客。当年明月可能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很难想象他还会再去什么论坛发帖。我曾经认为搞博客是个有点自恋的事情,现在发现这是趋 势,也是当前事实,牛人应该主要通过博客来跟别人交流。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Friedman反复提到博客而不提论坛,可能因为美国基本上博客已经 取代了传统的论坛。美国博客已经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于出现了”你最希望哪个经济学家开博客”的评选。

真正使的博客有效的技术 是RSS Feed。在传统论坛,我们往往只想看那几个写得好的人的贴,而忽略其他人。现在牛人都开博客,你要做的就是订阅。我的Google Reader里面大约订阅了30多个博客,其中将近一半是个人博客。有的人强调知识,有的人强调技术,有的人强调评论,从这些博客中,我每天获得的东西大 大超过过去去论坛。

有了RSS Feed,你的博客开在哪个网站并不重要,每个人的RSS阅读器就是这个人自己定制的论坛。哪怕你博客半年更新一次,我也能保证第一时间看到,而不必记得 隔三差五访问你一次。Google Reader 还不停的推荐博客,比如《Eco Team》刚出来不久我就知道了。

博客能彻底取代论坛么?不能。博客的缺点是单打独斗,再高的高手也得跟人过招才能提高自己啊。一个解决方案是博客群,这有点像论坛。

我认为现在论坛的出路是精英化和专业化。

精英化是人人都上网时代的必然要求。美国最初是有些社区不能随便注册,而只能被已经注册的朋友邀请才能进去,但事实证明这样的邀请最后越来越泛滥。现在 美国出现了必须实现证明你真的很有钱才能加入的”富人”社区论坛。这样的论坛不管是对于富人还是对于广告商来说都是好消息,很多富人一般只喜欢跟富人交 往,而广告商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定向广告市场。

思想性论坛当然不能靠银行存款或者纳税记录加入。我非常不喜欢在牛博网开博的那帮人,但牛博网的确代表了论坛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所有人都能看,但只有精英分子能发言。而且每个精英分子有自己的RSS,你可以选择每天都来全看,或者只订阅你喜欢的那几个。

专业化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趋势。一个专门研究电影下载的论坛,比如”思路高清”,绝对比任何一个综合性”社区”的电影版强得多。我发现现在比较兴旺的 论坛都是这类专业性比较强的,比如”色影无忌”,”魅族M8手机论坛”等等。这些论坛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并且其网友以此为荣。

传统论坛中,也许只有天涯论坛仍然保持着以往的人气和影响力。但天涯的真正强项恰恰是那几个专业论坛,比如说煮酒论史。

传统论坛,尤其是海外中文论坛(海外华人在思想上比国内往往落伍,主要原因可能是平均年龄比较大,以及缺乏交流),喜欢论坛,社区不分。其实论坛是论 坛,社区是社区。英文论坛中很少有一个英文论坛既讨论军事也讨论芙蓉姐姐的,然而中文军事论坛中很少有不讨论芙蓉姐姐的。有人可能觉得这说明中国人有人情 味,而我认为在RSS和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今天,军事版隔壁是菜谱版是一个非常土的现象。

网站可以什么都做,但论坛必须专业化。给每一个牛人一个单独的RSS Feed。而牛人有义务开博客。

几个月以前,我在西西河看到”老马丁”网友写文章介绍”震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感到是个好题目好帖子。像这样的文章在综合性论坛中凤毛麟角。可是在专 业论坛和博客中呢?车载斗量。事实上如果你订阅”译言”,一大帮非常有专业精神的网友整天把最新的英文科学、经济、社会好文章翻译介绍过来。在传统综合性 论坛,如果有人拿《经济学人》的文章说事儿,可能文章马上加精;然而Eco Team这个专业论坛只干一件事,那就是把每期《经济学人》义务地翻译成中文。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论坛必然衰落。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本身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再加上有了RSS Feed,牛人不缺读者。

看一看你的收藏夹,看一看你常去的传统论坛,再看一看你朋友的推荐。博客,RSS,精英化,专业化,这已经不是什么大势所趋,而是早已开始。…

从丹布朗的两本小说谈文艺的一个趋势

这两本小说是《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这两本我都是一口气看完,布朗其他的书都没看过。两本书故事结构及其雷同,基本上固定套路。

另有一条,就是布朗喜欢在每一章的结尾留下悬念,然后不是在紧接着的一章,而是隔着的下一章接着这个悬念写,玩蒙太奇。我看有的书评说这个技术是布朗发 明的,但其实不是。Harlan Coben 就喜欢这么写书。如果看过Harlan Coben 的小说再看布朗,那么从写小说技术角度,布朗还真只能算学生。但布朗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

我认为《达芬奇密码》比《天使与恶魔》 好看。因为看小说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通过讲述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真实的东西,比如说能学到什么知识。《天使与恶魔》中讲罗马几个教堂 的离奇布置,尤其是 Freemason 和 Illuminatii的传说,什么1元美钞上的怪异金字塔图案的来历,都不是作者虚构,而是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我看小说之前不知道的。我看完小说立即迫不 及待的上网搜索,跟美国同学打听这个神秘组织,感到非常有意思。

《达芬奇密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Holy Blood, Holy Grail》这本书的研究成果通俗的告诉读者,并引起争论。我看到耶稣身世,基督教演变历史的时候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小说情节本身并没有给我这种感 觉。看完书我向每一个人讲解基督教是怎么回事,疯狂搜索Opus Dei。这本书的效果就好像现在《窃明》激发大家讨论袁崇焕一样。

丹布朗的书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开头的话:本书对XXX的描写都是精确的。

我认为这个其实是当代文艺的趋势。大家看书不光是为了娱乐,而是希望能在娱乐的同时知道一些别的事情。很多美国小说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是“精确”,把 fiction 和 nonfiction 结合起来。而Harlan Coben,Stephen King 这些人,则只能算是传统畅销书作家。

看这种小说你不知道看的是故事还是纪录片。靠胡编乱造戏弄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家讲坛》一播,戏说类历史电视剧就彻底失去市场。现在的读者需要纪录片般的精确记述。如果你想写发生在巴黎的爱情故事,你故事里面那个饭馆你自己最好真去过。

国内也有这种趋势。我们看《窃明》,需要特意打印《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辽东都司图》。

一方面是知识普及了,观众看电影里面太平军盔甲不对就会感到很别扭。一方面是生活节奏加快,中产阶级希望小说最好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21世纪写小说需要的是大量调查研究,严密的逻辑,尤其是广博的知识面,而绝不仅仅是丰富的泪腺或者所谓想象力。…

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

今天跟人闲谈的时候得知了一部BBC最近拍的纪录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刚刚在youtube上(http://www.youtube.com /view_play_list?p=B4F858C2719EE689)看了,这个片很有意思。我打算简单介绍一下鼓吹”人造全球变暖”,和这个片中反 对这种看法的逻辑。按理说作为外行写这种文章应该强调自己的中立立场,但请允许我表达一下我的情绪:我听BBC的。

全球变暖是当今热点话题,尤其戈尔的《An Inconvenient Truth》还得了奥斯卡。现在世界各国的小资,新左派,世界公民们无不把全球变暖当成表现自己到的优越感的最佳题材,有的甚至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意思是你们排放我不排,我对得起地球。

戈尔的影片堪称是最经典的科学报告,我从中学到了作报告的终极技巧,以后写 powerpoint 一定能做到深入浅出。戈尔介绍关于人造全球变暖的逻辑现在已经成了常识:比如你分析极地冰芯中的空气成分,你可以发现过去数万年中地球温度和空气里面的二 氧化碳含量之间存在一个很强的关联: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温度就越高。”人造全球变暖(man-made global warming )学派”对此的解释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有利于大气吸收和保有太阳热量。而这些多出来的二氧化碳是哪来的呢?是人类活动,比如说汽车尾气 带来的。所以为了避免全球变暖,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就算你只看了戈尔的影片,也会对此提出一个质疑:人类大规模生产活动仅仅 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历史上数万年间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变化一直都在起伏,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戈尔在影片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即将到来的人造全球变暖 造成的温度上升讲超过以前所有的起伏,因为二氧化碳含量之高可以说史无前例!问题在于戈尔仍然未能解释为什么以前也有二氧化碳的剧烈起伏?

现在BBC这个纪录片给出了一个在我看来逻辑上更说得过去的解释。这个片说

– 所谓温室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其实比例很低。而二氧化碳在所有温室气体中所占的比例更低。事实上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

– 目前我们所经历的全球变暖,如果是温室气体导致的,那么大气温度应该显著上升。 然而探空气球的测量表明,我们的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地表,而高空大气温度没有显著上升。

– 如果你仔细看戈尔的那张二氧化碳与温度变化曲线图,可以发现并不是二氧化碳上升了温度上升,而是温度上升以后,二氧化碳才相应的上升。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比温度变化落后800年!换句话说是温度变化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而不是相反。

– 空气中最大的二氧化碳来源绝非是人类活动,比如说火山,腐烂植物等等,这些东西的二氧化碳排放都超过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的最大的来源还是海洋。由于海水非 常深,科学家的理论表明海洋其实对温度有一个”记忆”:海水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来对表面温度变化做出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二氧化碳含量随着温度变化。

– 那么地球上的温度变化是什么决定的呢?是太阳。当然并不是说太阳忽冷忽热,其中机制也很有意思。

– 这个机制是这样的。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最直接影响来自于云。而云大家都知道是水分子包围在杂质外面形成的。这个”杂质”,主要来源是宇宙射线。而有多少宇宙射线能到达地球大气,取决于磁场;磁场受到太阳风的剧烈影响;太阳风的活动不是稳定的,而是变化多端的。

– 两份完全独立的资料,一个是过去上百年气温变化,一份是过去上百年太阳活动,这两个曲线合在一起,完全是关联的。其关联度绝对高于温度和二氧化碳。

人类也许能左右汽车和工厂,但是左右不了太阳。这几年是热了一点,但是过几年就会冷下来。比如极地的冰川融化,其实过去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经常融,也经常冻。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如此热衷的鼓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呢?

– 首先从科学家角度来说,只有你说全球变暖才能获得经费,有危机才有经费。科学家如果搞个计算机模型,输入各种参数之后一运行,发现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地球运 转正常,这样的结果根本没必要发表。为了发表论文你的结果必须具有戏剧性,为此科学家们有意识的夸大了一些参数。比如说人类排放CO2的增长率。片中采访 的科学家说,科学家玩模型的时候是有偏见(bias)的。
– 政治原因。政客们再利用全球变暖给自己谋取利益。

片中说,那些反对”人造全球变暖”的科学家甚至受到人身攻击。联合国组织众多科学家搞了个全球变暖报告,其中有的科学家明明反对这个报告的结论,最后他的名字居然仍然出现在这个报告的署名上,阴谋意味很浓啊。

这个片最后说,那些极端环保主义者不让非洲人用传统能源,说要保护环境。他们让非洲人用太阳能和风能,比传统能源贵3倍,还不稳定。非洲人说,你让我环保就是反对我的非洲梦。我的非洲梦就是要发展!

我想,当然并不是说环保不重要。空气污染导致传染病,但是空气污染的确不能导致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