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category 好书

Friedman 的呐喊

美国跟中国一样,有很多声称自己特别爱国的人。他们有的人在自己车子上贴个缎带图案的 bumper sticker, 上面写着 support our troops, 或者 freedom is not free; 另一帮人则贴讽刺布什的笑话。但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媒体上,比 Thomas L. Friedman 更爱国。

Friedman 是个记者和写书的,不是什么学术精英。他说的大部分道理都不是原创,而是四处奔波采访得来,然而他的专栏文章我最爱读。他对布什当局非常不满,但他也会批 评民主党,也会表扬共和党,不像他最近得了诺贝尔奖的那个同事搞党争。Friedman 即不会为美国的侥幸获胜而欢呼,也不会为不满美国的种种现状而气急败坏。他是一个忠厚长者,喜欢研究世界大势 ,并且希望美国能成为走这条路的领导者。那些作出有出息的工作的美国人,也许会因为其工作能让 Friedman 高兴而自豪吧。我曾经想,像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去竞选总统?

这两天在读 Friedman 的新作,Hot, Flat and Crowded,感觉他还真不能当总统。

我听说这本书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能源危机,全球变暖,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是 win-win-win-win-win 剧情的主角,这难道不是尽人皆知么?而Friedman 在这本书里想说的,我理解,是:第一,你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你不知道细节。

作者认为能源和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严重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他甚至提出一个能源环境纪年(Energy-Climate Era, ECE)的概念,与公元(CE)和公元前(BCE)这两个纪年并列,而公元2000年被定为 ECE 元年。

因为世界 是平的,所以中国人和印度人打算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但是世界也是挤的,所以地球上的能源好像养活不了五个美国。另外现在的能源输出国大多都是流氓国家, 所以节能不但有利,而且有理。同时世界还是热的,所以能源不但存在够不够的问题,还存在好不好的问题。在论述上述观点的时候,作者给出了大量的细节描写, 令人触目惊心。这似乎是一个统一理论,可以解释大部分当前热点新闻。我很喜欢 Friedman 的语言风格,很机智也很热情,激动了还用几个排比句,而且其特别善于发明新词,比如 ECE,ET 等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从 技术上讲,作者提出 IT 之后需要下一个技术泡沫,那就是能源技术, ET。作者并不特别支持任何一个现有的技术,什么太阳能风能,不过他反对生物能,认为不是根本的办法。(奥巴马指定的新任能源部长,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 据说是个鼓吹生物能的。)另一方面是节能技术,第一使用能源要智能化,第二提供能源要分布化,对不同的发电收不同的钱。一个概念叫做 energy Internet。

但技术不是关键。政策才是关键:
– 政府应该征收高额能源税,同时给新能源补贴,使用价格杠杆。其实9/11是最好的机会,那个时候石油价格很低,如果当时政府规定每加仑征收1美元的爱国税是很有可能通过的,但是布什错过了机会。
–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

只有有了这样的政策刺激,现有技术才能形成规模优势,未来的新技术才更有可能早出现。新能源技术不会是另一个曼哈顿计划,而是10000个新发明的集体 效应。作者引用沙特人算计石油价格对西方搞新能源的决心的影响话说,the stone age didn’t end because we ran out of stones。我们不必非得等到石油用完了才发现替代品,政策可以鼓励创新,现在就发现。

作者对那些口头环保主义者非常鄙视,认为绿色革命如果是简单的,就不是真正的革命:引用毛主席的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作者呼吁人们为革命吃苦。

谈谈我的看法。此书介绍问题相当全面,比如对全球变暖的”学说”,也提到了反对的意见。可是对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作者没有提到。

在反对全球变暖的学说中,太阳黑子耀斑的活动被认为是最主要因素,然而作者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对什么地球公转轨道变化说这些奇怪理论大谈特谈。

作者说,就算全球变暖说真的是错的,可是如果你减排你又会失去什么?这是不科学的说法。如果只有能源危机而没有全球变暖,那么我们的能源政策就大不一 样。实际上,作者自己也说了,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我们必须每天建造一个新的核电站才能避免变暖。既然如此完全可以说全球变暖是个解决不了的危机!可是看 看现在的变暖派,没有一个是悲观派:问题很严重,但是你听我的就一定有希望,很象忽悠。

作者列举了加收高额汽油税可能遇到的种种 困难,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却避而不谈,那就是此举短期内会降低经济增长,会影响就业。正是因为这一点,政府根本不敢这么做。实际上很多国家政府都实行汽油补 贴。你怎么面对经济不增长,你怎么面对失业率上升?不把这些问题说明白是不负责任的。此书出版的时候,金融危机还没有发生。现在汽油又便宜了,可是我敢说 就算奥巴马也不敢在这么便宜的油价上加1美元的税。可能恨不得大家多加点油还来不及。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能源技术,甚至用好几页纸畅想了未来的智能能源生活,但是其对能源技术的评估无法令人信服。风能根本不肯能成为主力。太阳能纯粹是个笑话,家家屋顶都放上电池板绝非什么理想的未来,如果你梦见50年后的城市,我敢打赌屋顶上没有电池板。

其实未来很简单:只有核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然而作者跟很多美国政客一样,出于纯粹的心理学因素不愿意对核能做过多讨论。另外,作者没有介绍核聚变和 ITER 这个最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作者对于现行电网的批评也是不公正的,实际上廉价而有保障的电力输出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真象作者说的那样改成分布式,人人每个月用两个小时时间研究用电账单,我看那是文明的倒退。

看这本书的一个结果是现在就算多点一盏灯,多开一会儿电脑,我都感到自己是犯罪。难道未来就是这样?我不怀疑能源的重要性,节能环保是世界的大趋势。特 别对于中国,清洁用煤,甚至使用核能替代煤,都是非常关键的考虑。但如果全球变暖学说是错的,那么这个革命还有没有这么急呢?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 用一句话来概括:政府到底愿意牺牲百分之几的经济增长率来刺激新能源?在这个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能没有哪国政府会真正研究这个问题。

如果这本书是一份奏折,它得到的批红只能是三个字:”知道了”。…

西方不行亚洲行?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Kishore Mahbubani 写的 New Asian Hemisphere, 是我所见过对中国评价最乐观的一本书。这本书里,中国非常完美,根本就没有缺点。作者非常喜欢 Deng XiaoPing,总是引用他的话。

作者曾经担任过新加坡住联合国大使,写政治评论不算纸上谈兵。实际上身处一个必须经常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小国,作者对几乎所有当代政治热点问题,什么中东问题,美军在伊拉克的失误,欧盟与北非的关系,等等等等,都能津津乐道。

然而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对这些题材信手拈来,但是是用一条中心思想把它们串在一起,用本书一章的标题来说,就是 Western incompetence, Asian competence (西方不行,亚洲行)。

本书的理论是,西方国家正在失去对世界事物的主导权,未来世界应该由亚洲,如果具体到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来领导。

现在西方国家的领导人,比如布什和萨科奇,常常说现在这个世界非常不安全。然而事实是我们正处在世界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亚洲大量的人口摆脱了贫困进入现代化。

西方国家对世界的贡献是输出了西方价值: 平等,科学,等等。然而等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通过学习这些价值而崛起之后,西方国家发现跟自己的利益冲突了。现在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很多西方国家的领导人自己,也分不清西方价值观和西方利益的区别。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自由贸易。西方国家教会了世界自由贸易,现在自己又开始反对自由贸易了。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一方面输出民主,可是很多小国民主选出来的政府又最反美。

冷战之后,西方各国政客多了两个毛病。第一是自负: 甚至有人认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已经终结,西方模式就是文明终极模式。第二是短视: 政客们越来越为赢得本国选举而奋斗,缺乏有远见的政策。

作者总结了亚洲各国崛起的七条经验。其实这写经验原本就是西方价值,可以视为现代化指南:
- 自由市场经济
- 科技
- 唯才是举
- 务实,也就是说摆脱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左右
- 崇尚和平的文化
- 法治
- 教育

中国读者会马上注意到其中不包括民主。我感到这七条经验很可能不仅仅是弱国现代化的途径,而是所有国家要想保持现代化就必须具备的七个特征。事实上,西 方国家正在在这七条中全面后退! 贸易保护,不让学校教进化论,等等。作者作为外交官,其亲身体会是他遇到的中国外交官个个都士气旺盛,而美国外交官却都没什么士气。其中原因在于美国外交 官不是唯才是举,很多大使都是凭借私人关系上台。

作者对目前西方掌管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非常不满,认为这既不不符合当前实力 对比,更不符合民主原则。作者心目中的安理会,欧洲应该只占一席(欧盟),亚洲的印度应该进去。谁是新的世界领导者? 作者提出三点: 纪律,合作,和务实。美国带头违反国际法,不知道怎么跟很多国家合作,没有一个美国外交官敢于谈论正面接触伊朗。而中国则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比如中国与东 盟自由贸易区,就是典范。不过中国人非常内向,不太愿意出头。(好吧,这是本书中中国的唯一缺点)

我认为从这本书里,值得学习的一点是作者的大局观。也许作者有点太过乐观了,不过此书所说的事情,的确可以称为目前世界的主题。…

黑天鹅与分形数学

『I’d rather have the opinion of a trader than a mathematician.』 – 格林斯潘。

本文是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by Nassim Nicholas Taleb 一书的读书笔记.

所谓黑天鹅,是指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的事件:
- 不可预测,人们事前往往低估其发生的可能性
- 造成极大影响
- 事后回头再看,又觉得此事发生的有理

比如最近的金融危机,就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本书作者对目前学术界使用的”统计方法”和经济学家们玩的那些模型非常愤慨,认为这些东西只有学术上的意义,而完全不能指导实际生活。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基本上等同于古典热力学统计物理,只适合研究平衡态。

我看了对此书的很多书评,发现中国读者似乎仅仅被书中所描写的”我们低估了黑天鹅事件”这个结论所吸引。其实这一点只不过是老生长谈,关于普通人的思维 局限性有很多书都多有描写。比如普通人不能合理了解随机事件这一点,《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by Leonard Mlodinow) 写的更好。

此书写的有一点罗嗦,其真正的的精华思想,完全可以写在一页纸上:

传统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喜欢用高斯正态分布来描写随机事件,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大量事件却不是正态分布的。比如畅销书的销量,富人的财富,其极端例子都比正态分布预测的多得多。正态分布,描写的是一个大致均匀的世界。然而不平等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属性。

我们的世界的很多分布是 power law 分布。这个分布所预言的极端情形的概率,比正态分布要高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往往会低估黑天鹅出现的概率。所谓的”80-20法则”,其实就是这个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Power law 分布,与分形数学紧密结合。实际上如果你考察畅销书作家的成绩,或者富人财富的分布,你会发现其结构是分形的:每4个身价超过1亿美元的富人中,会有一个 身价超过10亿的,而每4个身价超过10亿的人中,又会有一个超过100亿的。100亿级别富人看10亿级别富人,就好想10亿级别富人看1亿级别富人一 样。也就是说分形结构带来了 power law。尽人皆知的分形科学创始人,Mandelbrot,是本书作者的朋友。本书作者不喜欢 Mandelbrot 用”自相似”(self-similar)来描写分形,因为这个 power law 系数可以相当不精确,作者提出用”self-affine”来描写这个现像。

那么哪些随机编变量满足普通的高斯分布,哪些满足 power law 呢?Power law 随机变量有两个重要特点:

-1- Scalable. 比如如果你上班拿工资,你就不是 scalable 的,因为你的财富取决于你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你的工作时间是绝对有限的。反过来说如果你写书,那么你就是 scalable 的,你写一本书,这本书可以的销量可以无穷大。黑天鹅变量因为可以很极端,所以一定是 scalable的。Scalable, 意思就是可以随便做大数乘法。

-2- 具有self-reinforcing 的特征。也就是说越富有的人,越容易赚到更多的钱;越出名的作家,书越容易卖,然后正反馈,作家就更出名。财富的增加几率随着财富本身的增大而增大。正是这个性质决定了 power law 的分布。

作者说,凡是可以用分形和 power law 来估计的黑天鹅,都称之为”灰天鹅”。而另有一些黑天鹅,则没有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不过他并没有深入分析那些黑天鹅。

主流经济学家沉迷于高斯分布,连 power law 都学不会。比如所谓”组合投资”的数学,全是高斯分布。作者鄙视现在的经济学,指出诺贝尔后人认为瑞典银行设经济奖纯粹是经济学家们故意抬高自己的学科。 现在的商学院里充斥着高斯分布,其实高斯本人反而没拿它当回事。经济学是个很落后的科学。

本书的主要思想差不多就是这样,以下谈谈我的看法。

其实物理学家早就在搞 power law 了,比如带电粒子的费米加速。甚至包括解释为什么城市人口分布是 power law,也是物理学家搞明白的。

有好事者曾经用本书作者提倡的投资方法,也就是说说大部分资金买无风险债券,小部分买高风险,用过去的数据做过模拟实验,发现表现还不如传统组合投资方法。不知道现在赶上金融危机,是否作者的方法大获全胜了。

对于想要赚大钱的人来说,本书的意义不是”怎么防范黑天鹅”,而是”怎么把自己变成黑天鹅”。要点就是上面提到的两条,一个是 scalable,一个是要有正反馈。

最后,当前的经济学新思潮,其实就是脱离传统的平衡态经济学。作者对全体经济学家进行攻击是不公正的,其实有很多经济学家正在往非平衡态上努力。而物理学家更早已经先行一步了。因此我不认为此书具有革命性。…

眨眼判断的关键所在

Blink 这本书讲的是人的“瞬间决定”(snap decisions)。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是纽约人杂志的记者,显然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此书的中文译名,有人译为《倾覆》,不太对;台湾译为《决断2秒间》,意思是对的但是也不准确:实际 上此书作者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 millisecond,应该翻译成《决断毫秒间》才对。这本书虽然不成系统,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思想。

当面对一个可能很复杂的问题,人们往往可以在一眨眼间做出判断和决定。有时候这种判断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怎样才能判断对?为什么会判断错?

先说容易理解的技术,也是这本书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这就是通过模式(pattern)识别,或者说通过寻找关键特征(signature),来做出 快速判断。一件事情给你的信息也许无比复杂,做出快速判断的诀窍在于寻找 signatures。然而这里的紧要之处在于,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是关键的 signature 呢?其做法是大量细致的数据统计。【难道这不是一种搞(收集邮票型)科研的好方法么?】

听一对夫妇之间的交谈15分钟,专家就有能以95%的准确率判断他们未来15年内会不会离婚。这个本事练成之后,该专家甚至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也能随便指出隔壁桌的夫妇婚姻是否出了问题。

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技术是所谓“读心术”(mind reading),这个技术是成熟的,但是也是保密的。全世界只有500个人被允许出于科研目的使用这个技术。

此技术的关键所在,是精确的分析人脸部的表情,分析到毫秒量级的变化。其理论根据是,因为婴儿只能通过表情来跟大人交流(包括看懂大人的表情),所以进 化的结果就是人的面部表情会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书中引用的一句话生动地说,人的脸就好像 p*nis 。)研究总结人一共有3000种有意义的表情,并且象数学家给群编号一样,给所有这些表情编上了号,得到一个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在说谎的时候会说,“他在第2分32.452秒时候,左边眉毛的表情是个标准的A12,说 明他一定是说谎!”可以想象,一旦这个技术被运用成熟,那么读心术也就练成了。这个技术有意思的几点事实:

– 调查表明,所有种族,包括那些现存的原始部落,对人表情的解读是一致的。
– 表情不但反应内心,表情同样可以左右内心:实验中让一组人用嘴含着筷子看卡通(这样他们不能笑),另一组用牙咬着筷子看卡通(这样他们必须笑),发现第二组的人会觉得这个卡通更好笑一些。
– 患有孤独症(autism)的人,不善于注意人的面部表情,实际上他们大脑中记载人脸和记忆普通物品形状在同一个区域;而普通人记忆人脸有一个特别区域。
– 人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极度紧张心跳加快),就不再注意别人的表情了,甚至连别人说话也听不见了,这就是为什么紧张的警察会开枪打死好人。(美国警察,只 有10%的人真正在执勤时候开过枪,所以一开枪特别紧张。)唯一解决办法是通过训练让自己放慢速度。另外调查表明,让警察单独执勤,比两个一组行动更安 全,因为一个单独的警察遇到事情会叫救援,不会轻举妄动。

其他例子,包括二战时期英国人总结了每个德军发报员发报的特征,从而清楚知道哪个发报员去了哪里,工作量是否突然增加等等,其情节类似于电视剧《暗算》。

总之 ,这些快速判断都是理性的,是有意识的,而且是基于大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方法是寻找 signature,从而迅速判断。这时候,过多的考虑,过多的信息,反而有副作用。尤其是在战场上,快速判断才是最好的判断。

另一种成功的快速判断则往往是无意识的,称之为 thin-slicing。作者认为这时候人体仿佛有一部无意识的超级计算机,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先替我们做好了正确决定。而这台计算机怎么工作的不知 道,像是在一个被锁住的门后一样。比如一个资深网球教练总能判断出运动员什么时候会双发失误,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判断的。作者这里似乎认为这种 thin-slicing 成功的原理跟前面说的模式识别差不多,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是无意识的。这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

这种无意识判断并不神秘,它可以被训练,被控制。更重要的是,这种无意识快速判断经常会犯错。

如前所说,人在极端情况下因为忽略关键信息而容易犯错。犯错的另一个原因是潜意识中的偏见:比如歧视黑人等等。

怎样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偏见?最好的办法是 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这个实验可以直接去哈佛的一个网站自己做。

因此做出正确的快速判断的关键是首先要克服这些偏见。比如说隔着一个幕布听人演奏,这样就不会被演奏者的性别,姿势等因素左右了。

作为一个记者,本书写得相当生动,比如警察枪杀无辜者的故事写的跟小说一样惊险。所以也不能说这些描写都是浪费时间。这本书对于 blink 思维的描写引用了很多很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是有价值的。…

十五年前

《Thinking Strategically: The Competitive Edge in Business, Politics, and Everyday Life》最初于1991年出版,我手里这本是1993年出的 paperback,此后从未再版。半年前我心血来潮想要看几本系统讲述战略的书,于是上亚马逊搜索 strategy,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新畅销书讲公司战略,另一本老经典书讲军事战略。

从亚马逊书评看,时隔多年,这本仍然 是讲对策论的最好的书。我此前买过一本很厚的数学系 Game Theory 教材,读了10页就再也没读下去。而这本书则兼具了通俗性和学院味道,作者毫不含糊,是普林斯顿和耶鲁的两个教授。本文不去评价此书的内容,想谈谈从这本 十五年前出版的书中看到的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冷战。1991年冷战已经几乎结束了,但此书仍然使用了消除核武器这个具有冷战特色的事件作为例子,而且反复讲。那时候苏联已经解体,但此书几乎仍然把苏联作为美国的重点研究对象。其他方面,古巴导弹危机等等,很有意思。

第二个特色是日本。1993年,美国的新经济,也就是信息技术革命还没有正式开始,似乎也没有多少人相信日本经济会连续十几年衰退,大家都觉得日本是美 国在经济方面的头号竞争对手。我记得看过有文章说,当时美国人问,将来日本人主导高科技的时候,难道美国人只负责打扫办公室么?我从这本书的封底感受到了 美国当时对日本是多么忌惮!

封底,是专门收录名人和媒体给一本书写的吹捧评论的地方。这本书的封底一共有四条评论。

第一条:『A major bestseller in Japan. ……』

第四条:『……, that if Dixit and Nalebuff can improve your strategic IQ, they can improve your competitor’s as well — and the Japanese rights were sold months ago.』

美国人永远都生活在危机之中。核武器和日本,现在早已经成了过时的话题。1993年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两个已经持续多年的热门话题在短短2,3年以后就会过时?

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一本古书。…

为什么不是我们?为什么不是现在?-读《帝国的终结》

WHY NOT US? WHY NOT NOW?
这是一句常见于赛场的标语。中国学者谈民主,说来说去无非也是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制度没有在中国自发形成,为什么我们专制了那么多年,到底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实行民主,吾尝终日而思矣,读了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发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本书干净利索的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所有重要问题。书中随时给出参考文献,其中的很多书目我都读过,没有一本把问题说得这么清楚明白。我估计本书关键的思想应该属于易中天原创。

如果历史就像一座大山,不同的学者看山的角度完全不同。很多人关注与花草树木,很多人流连忘返于景色。至于山的大局,黄仁宇没说明白,钱穆没说明白,至于柏杨就更不可能说明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能说出来这样的目标,但作为一个文人,他无法实现。

看懂了这座山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可惜如果柳宗元没有走完全程。其实为了真正看懂一座山,除了必须走过全程之外,你还必须见过别的山,不同风格的 山,去比较。黄仁宇钱穆都有这个机会,只是他们是先行巨人,他们的高度还不够,需要易中天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高一节来告诉我们山到底是怎么回事。

物理学家说要追求统一理论,诺夫乔伊说思想界也有统一理论,他追求”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试图把各种思想像分析化学元素那样分类溯源。我认为易中天这本书找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理论和存在巨链。

第一章【天下一统】,说明中国为什么必然产生了专制制度。中国的专制制度并非起源于秦始皇,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根本原因是我们是一个农耕社会, 我们讲究农时,这就要求稳定,要求家庭,要求统一,要求权威。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春秋时代的邦国可以跟现在欧洲的民主相提并论,其实完全不相及。民主制度的 起源,希腊城邦,其基础在于当时的希腊是一个商业社会,正因为如此才淡化家庭,要求平等,要求交易,要求社会契约,要求民主代议。一个是农耕社会,一个是 商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制和法治。只有建立在商业社会的公民之间平等达成的社会契约,才是真正的法治。

第二章【中央集权】,如果集权是农耕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集权最好呢?这一章对于中国专制王朝的兴衰规律做出了极好的总结,看完之后颇有宿命之感! 注意,从前强国论坛有个女网友,总结出中国王朝的一个规律:一场混乱之后必然有一个统一但短暂的王朝,这个王朝之后紧接着的统一王朝往往可以兴盛数百年。 比如战国之后的秦汉,秦短命,汉兴盛;隋唐,隋短命,唐兴盛;一直推导出军阀混战之后的国共,国短命,共兴盛。这个规律我多年前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感觉简直 是术数,而在易中天这本书里,这个规律被直接推导出来了。易中天特别指出,天下大乱是帝国的造血时期。(顺便说一句,这位女网友的博客我前些时候发现了, 在http://blog.sina.com.cn/chzhshch,她现在主要研究股票。不幸的是她可能得了癌症。)

第三章【伦理治国】,第四章【官员代理】,新意不多。尤其是第四章简直是吴思书的翻版。而且这里作者放着吴思发明的”潜规则”一词不用,翻来覆去用”陋规”。从八卦角度,估计易中天不是吴思的朋友。

第五章【内在矛盾】,从产权和法理等角度论证了帝国制度的内在矛盾,为什么这个制度不行。有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皇帝,其他的矛盾,即使没有皇帝也解决不了。

第六章【共和之路】,这是最好的一章。论述我们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专制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首先重要一点是光有”民主”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共和”å’Œ”宪 政”。对这些概念很多人缺乏认识。比如说宪政和宪法的精义所在,在于限权。而民主的精义是授权。共和与民主又不一样,如果只有民主没有共和,则无异于多数 人的暴政。共和是要求同存异,其一个伟大的品质在于妥协。共和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绝不能离开民主和宪政。关于这个问题就连孙中山也没整明白,中国当时真正 懂民主共和的只有宋教仁。易中天甚至还考证”共产主义”的共产,并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一起生产的意思(共产,中文来自日文,故有此误),其本质正是 共和。

那么易中天的最后一问是,我们中国既然传统上是农耕社会,我们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么?什么时候呢?Why not us, why not now 么?他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答案是明显的:那就是先要转型成商业社会。

本书所描述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在我看来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达到。我认为民主,共和,宪政,这三个方面破坏力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民主。如果真正的民主共和宪政是一个目标,现在所有国家都仍然在探索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我写文章一般都是激情促成,体现出来就是一旦我觉得什么好就认为好得不得了而忽视其缺点。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点。

向易中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