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客》,2010年8月)

你相信全球变暖么?你相信手机辐射致癌么?这也许是两个愚蠢的提问 — 手机辐射和全球变暖是纯粹的科学问题,应该由科学家来回答。科学事实怎么能谈“相信不相信”呢?只能谈“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真是如此么?

好的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冷酷无情的真理提供者:他们从不考虑任何人的爱憎,敢于跟教会,政府和广大公众的偏见唱反调,是愚昧众生中的孤胆英雄。而一般人则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提供的答案,最好再把答案传播出去,与利益集团和偏见无知者作斗争!不是么?比如全球变暖,2009年的调查显示只有57%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真的,相信全球变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更只有36%,这两个数字都比上一年低。我估计在中国调查的话数字也不会高。是不是公众正在变得越来越愚蠢,或者利益集团加大了宣传攻势呢?

事实是,手机辐射和全球变暖的问题都有一点麻烦。尽管手机辐射是如此的令人关心,但就当前而言,科学家也不知道手机辐射是否真的有害。尽管全球变暖是如此的迫在眉睫,尽管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知道”全球变暖是真的,但遗憾的是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结论的处理方式远远谈不上科学。

人们对手机辐射的最直接感受是打电话的时候手机会把整个头部“烤”热,但这个热量其实比站在太阳下头部感受到的“阳光辐射”低一个数量级。手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强度显然大于调频广播,但是否足以对人体细胞产生某种伤害,以至于导致癌症呢?很多科学家认为不会。2008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主任 Robert Hoover 就曾经这样向国会作证。可是你怎么敢肯定就绝对没有这种伤害?你怎么知道 Hoover 没有被通讯公司收买呢?

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1995年的一个实验发现,每天两个小时手机强度的无线电波照射会对老鼠的脑部细胞产生伤害并可能导致癌症。然而2004年一个欧盟资助的项目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却没有得到类似的结果。

如果手机真的对健康有害,那么那些频繁使用手机的人应该比不用手机的人更容易患上某种疾病。2007年丹麦癌症学会对超过42万手机用户的统计表明,手机对健康无害。另有很多类似的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但这些统计研究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比如丹麦的这项调查并没有包括那些不需要自己支付手机账单的商业用户 — 而这些用户往往是使用手机最频繁的。另外,这项研究仅仅统计到2002年的肿瘤诊断,可是手机辐射也许需要几十年才能导致脑癌。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样本全面,手段科学的彻底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总署 (IARC)就在组织了一项十三个国家参与,耗资2400万美元的长期研究,称为 Interphone Study。今年五月,研究报告终于出来了。结论是这样的:第一,那些最经常使用手机,且用的历史最长的10%用户,他们患上某种脑癌的概率比那些根本不用手机的用户高40%。这似乎是一个明确的警告。

可是这份报告的第二个结论是,那些不怎么经常用手机的用户,他们患脑癌的概率比那些只用有线电话的人要低!难道说时不时地用用手机反而会对大脑有好处么?

没准还真是这样。一个更有意思的最新成果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几个科学家再次用老鼠做实验,同样是每天两个小时的照射,结论居然是手机辐射可以减少记忆损失,从而避免老年痴呆症!

所以的确有科学家怀疑手机辐射的危害,但有的科学家发现手机辐射并没有危害,有的科学家甚至发现手机辐射有好处。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都既不能宣布手机辐射无害,也不能宣布有害,只能说“没有证据显示”手机对公众健康有害。在这句“没有证据”的背后,是多个研究项目相互矛盾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的结论,结果就是对于手机辐射的研究,你就算都知道了并且理解了,最后仍然要面对“相信不相信”的选择。

全球变暖的研究者们达成共识的能力比研究手机辐射的科学家要好得多,与疑虑重重的公众相反,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人造全球变暖是真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仍然有充分的理由问一个“相信不相信”。作为一个全球变暖学说的支持者,伯克利物理教授 Richard Muller 在其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一书中列举了科学家和媒体(尤其是帮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犯下的四个错误。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专家和媒体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歪曲

一个众所周知全球变暖“证据”是变暖引起南极冰盖的减小,这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然而事实是2001年的 IPCC 报告预测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冰盖增加!为什么?因为变暖促进海洋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加南极的降雪!所以你最多只能说南极冰盖减少证明科学家的预测模型有问题,而不能说它验证了全球变暖学说。

另一个著名的歪曲事实是戈尔纪录片中一张图说明飓风引起的人类财产损失最近一百年以来爆炸式增长,这张图被广泛引用,目的是证明全球变暖正在让地球上的气候灾害越来越多。这张图的唯一问题是它完全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如果你把通货膨胀计算进去,历史上的灾害损失基本上是随机分布的。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图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只能解释成是故意的。

至于戈尔片中那个因为找不到冰块而淹死的北极熊?北极熊被淹死的全部证据只有四只,他们被淹死的原因是赶上了风暴。

夸张

很多人认为是全球变暖会增加飓风等灾难性天气。的确有些科学家的模型认为这是真的,但这些模型并不完善。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全球变暖会减少飓风的出现!风暴的产生是非常难以模拟的气象过程,不同的模型往往有完全相反的结论,总体而言,科学家并没有达成什么共识。历史记录也没有证据说现在的飓风比过去多。

数据采摘

全球变暖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而为了引起公众的警觉,人们往往只报道那些坏的方面。在戈尔的纪录片里,他提到由于全球变暖,龙卷风增加了。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可是他没有把数据说全。没错,如果你考察过去50年的数据统计,记录到的龙卷风的总数的确增加了,但是大的龙卷风,那些足以造成灾害的龙卷风,减少了!在这里戈尔没有撒谎,但是你能说他很诚实么?

数据采摘并不只是戈尔的习惯,很多科学家也会有意无意地这么做,比如那张著名的过去千年北半球温度变化曲线,就被查出存在重大的统计缺陷。

新闻偏见

如果这个冬天不太冷,媒体就会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如果这个城市40年前比现在冷很多,媒体就会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甚至2009年冬季全球很多地方非常冷,结果有媒体说专家认为全球变冷就是全球变暖。今年春季中国南方大旱,有专家说是因为全球变暖(一个新闻标题甚至是《当干旱成为习惯》);今年夏季中国南方大汛,有专家也说是因为全球变暖。事实是过去一个世纪内全球平均温度只升高了0.55度。平均到每一年,温度能升高多少呢?每年升高的这么一点温度是否足以造成今年相对去年这么大的改变?大部分被人们感觉到的“非常”气候和变暖其实是气候的正常起伏和城市建设增加排热量的结果。

全球变暖的趋势很可能是真的,而且很可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但是其中有非常多有争议的地方。甚至就连到底是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温度上升还是由于温度上升导致二氧化碳增加这个最基本的论断,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之中。全球变暖并不简单,可也许是本着小心为上的目的,媒体和科学家都倾向于向公众传达简单的信息。

也许公众喜欢简单的信息,但简单有代价。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曾经连续六年干旱。为了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干旱带来的可能危害,科学家和政客把这场干旱描写成永久干旱,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特征。于是政府投资搞了很多抗旱的设施。然而六年过后开始出现连续的高降水!最后的代价是科学家们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科学家不是圣人,他们只是一帮干着可能不太普通的工作的普通人。有些科学家会为了争取眼球和科研经费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有些科学家会因为拿了利益集团的资助而故意得出有偏见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所有科学家都会犯错误,就算他们不犯错误,他们也不可能总在公众最需要答案的时候立即提供答案。

科学家不是真理提供者,科学家是真理探索者。一个科学家的价值不是“知道”,而是“不知道”。科普文章的重大误区,在于把科学描写成科学家已经定论的东西。其实科学家在真实生活中最常干的并不是与公众,民间科学家或者宗教团体辩论,而是与同行辩论。真正值得报道,最值得玩味的科学是那些尚不知道正确答案,一帮科学家激动地争执不休的科学。科学前沿的意思不是与日常生活无关,而是没有定论。

对科学家的信任度下降不但不是社会的退步,而且是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把科学家当成打仗之前散出去的探马。他们一有风吹草动就兴奋地跑回来报告,最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情报往往互相矛盾。我们不怕矛盾的情报,因为我们了解这些探马可能会犯错误,或者他们的确不知道。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耐心等待。除此之外,作为信息时代的人,我们得自己判断:怎样去相信一件“科学家讲的事情”。

(全球变暖部分所有没有给出参考文献链接的例证来自 Muller 的书。)
—-

本文交稿之后,看到 Nature 上一篇新闻综述:
Climate science: An erosion of trust?

此文谈的也是气象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信任度下降的问题。它没有说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