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小说是《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这两本我都是一口气看完,布朗其他的书都没看过。两本书故事结构及其雷同,基本上固定套路。

另有一条,就是布朗喜欢在每一章的结尾留下悬念,然后不是在紧接着的一章,而是隔着的下一章接着这个悬念写,玩蒙太奇。我看有的书评说这个技术是布朗发 明的,但其实不是。Harlan Coben 就喜欢这么写书。如果看过Harlan Coben 的小说再看布朗,那么从写小说技术角度,布朗还真只能算学生。但布朗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

我认为《达芬奇密码》比《天使与恶魔》 好看。因为看小说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通过讲述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真实的东西,比如说能学到什么知识。《天使与恶魔》中讲罗马几个教堂 的离奇布置,尤其是 Freemason 和 Illuminatii的传说,什么1元美钞上的怪异金字塔图案的来历,都不是作者虚构,而是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我看小说之前不知道的。我看完小说立即迫不 及待的上网搜索,跟美国同学打听这个神秘组织,感到非常有意思。

《达芬奇密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Holy Blood, Holy Grail》这本书的研究成果通俗的告诉读者,并引起争论。我看到耶稣身世,基督教演变历史的时候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小说情节本身并没有给我这种感 觉。看完书我向每一个人讲解基督教是怎么回事,疯狂搜索Opus Dei。这本书的效果就好像现在《窃明》激发大家讨论袁崇焕一样。

丹布朗的书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开头的话:本书对XXX的描写都是精确的。

我认为这个其实是当代文艺的趋势。大家看书不光是为了娱乐,而是希望能在娱乐的同时知道一些别的事情。很多美国小说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是“精确”,把 fiction 和 nonfiction 结合起来。而Harlan Coben,Stephen King 这些人,则只能算是传统畅销书作家。

看这种小说你不知道看的是故事还是纪录片。靠胡编乱造戏弄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家讲坛》一播,戏说类历史电视剧就彻底失去市场。现在的读者需要纪录片般的精确记述。如果你想写发生在巴黎的爱情故事,你故事里面那个饭馆你自己最好真去过。

国内也有这种趋势。我们看《窃明》,需要特意打印《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辽东都司图》。

一方面是知识普及了,观众看电影里面太平军盔甲不对就会感到很别扭。一方面是生活节奏加快,中产阶级希望小说最好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21世纪写小说需要的是大量调查研究,严密的逻辑,尤其是广博的知识面,而绝不仅仅是丰富的泪腺或者所谓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