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电子工业出版社

京东链接

亚马逊

当当

豆瓣页面

 
至2015年5月,本书获奖情况

– 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国家图书馆主办,10本获奖图书之一
– 2014“中国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主办,30本获奖图书之一
– 2014“大众喜爱的50本书”,新闻出版局主办
– 豆瓣读书2014年度最受关注图书-非虚构类;
– 豆瓣2014年度盘点好书;
– 电子社2014年度好书;
– 百道网好书;
– 虎嗅网读点推荐
– 《环球人物》《南都周刊》等诸多大媒体推荐图书;


赵南元老师所作的序

我和万维钢未曾谋面,但在网上神交已久,互为读者和粉丝。在模糊的记忆中,最早似乎是通过刘夙给的链接发现了同人于野的博客,读过一篇之后便停不下来了。恰逢需要出差,灵机一动,利用一台贪便宜买来又没啥用的MP4的电子书功能,把他博客里的几十篇文章都下载到MP4里面,在动车上大饱眼福。其实旅程的无聊不算什么痛苦,毕竟有窗外的景色可看,知道有好文章却要在数日后方能有时间看,才足以令人牵肠挂肚,很不舒服。

从前听长辈说,人到老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我原以为,大概是因为老花眼看不清小字之故。或者是来日无多,学习的性价比下降,学习欲望也就相应减退了。等到自己也到了这个年纪,就发现这两个原因固然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看东西多了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值得花功夫和精力认真去看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种态度显然不对,年轻人看什么都新鲜,都未知,都长见识,不吃前两个烧饼,只吃第三个烧饼也吃不饱。不阅读很多糟粕,也没有能力发现精华。

微博上常看到推荐书目,也没兴趣点开看都推荐了些什么书,估计不外乎一些名著。提起名著,就想起一句名言: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谁也不看的书。我也多次看到本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大作堆在书店里无人问津。如果让我来推荐的话,我不会推荐那些适合用来装X的名著,只会推荐一本书,就是这本尚未成名之著《万万没想到》。

推荐的理由就是:这本书真的有用,而且对大多数人都有用。

世上有用的书很多,例如各种专业书籍,你不读就进入不了这个行当,但是如果你并不想进入这个行当,专业书对你的用处就不大。而这本书就如同一部人生指南,只要想改善自己人生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指导人生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其中有用的却如凤毛麟角。

本书值得一读的理由可归结为四点:

第一是新颖性。正如本书的书名《万万没想到》所示,本书所介绍的知识大多是与流行说法背道而驰的,可以改变我们很多固有的错误观念。我说本书有用也基于这个理由,毕竟,阅读一大堆老生常谈而不改变原来的想法,无异于浪费时间。

第二是科学性。本书的新颖,绝非信口开河的标新立异,而是由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唯此才能有力地颠覆旧观念。这也是我认为本书很靠谱的理由。

第三是可操作性。本书不只是价值观的指针,更是行动的指南。有很多具体建议帮助你把领悟的道理付诸实施,这是很多类似作品所难以企及的。

第四是深刻性。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判断知识是否可信的准则,即所谓”元知识”的内容。读过本书,对于今后接受和评判新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的可读性也是出类拔萃的。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捧起书就想一气读完。这当然是好作品的基本要求,毋庸赘言。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谈的是人性。在文艺作品的评论中,常常可以看到说此作品深刻的刻画了人性。但是如果你想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你对人性有更深入或与众不同的看法,那你百分之百会失望。本书所谈的人性,都是通过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得出我们自身的认知倾向。这些倾向并非十全十美,往往造成我们的错误认识。了解我们自身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很多常犯的错误,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

第二部分谈励志。如今励志书也属于畅销的一类,大抵是成功人士的自传,有些甚至宣称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是你真要想复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别人走过的路永远不会是自己能走的路。本书告诉我们励志也是有科学规律的,告诉我们如何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即使是读书一事,也有很多具体的技巧,更不用说要成为某项技艺的顶尖高手,科学的训练必不可少。至少在如何学习和训练以提升自己这方面,本书是介绍了很多实用诀窍的。

第三部分讲科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人大有益处,起码可以大大减少受骗上当。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缺乏科学精神会让脑袋里堆满垃圾。遗憾的是,现实中科学素养合格者在普通人群中只占不到百分之五。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未必能使头脑中的科学精神同步增长,院士说蠢话也并不罕见。本书涉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不多,但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大有补益。我很希望文人们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不奢望他们会由此养成科学精神,即使能够由此了解一下”理呆们”如何想问题,也是一大收获。

如果说本书有何不足,那就是作者还有很多精彩文章未能收录,读者只能期待下一本书了。等不及的可以杀奔同人于野的博客,先睹为快。


技术说明和感谢

写“学而时嘻之”博客八年以来,得到读者和编辑的很多帮助鼓励,现在出了第一本书。从三四年前开始,就不断有出版社跟我说你出书吧,拖到现在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出一本足够好,对得起读者的书。这本书不应该是以前文章的简单合集,否则网上都看过了何必再买一本?

我必须攒到足够拿得出手的文章,这些文章放在一起能够形成若干主题,只有这样才值得升级为一本书。本书中按三个主题选择了文章,文章之间互有联系,所有文字都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

书中一些重点文章,做了大量的补充和改写,有不少东西是从未发表过的新内容。比如《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一文,现在新版的篇幅是原来的五倍以上,其中包括大量的新研究结果和素材,思想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有些猛料一直忍着没在博客和微博说,就等着用在书里。

我确保书中内容达到我在出书时刻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解。书中提到最新的研究,是2014年刚出来的;书中用到最新的例子,是2014年7月的。

在写书过程中我发现纸质书相对电子版有一个排版优势。所有参考文献都列入当前页面的尾注中,方便查阅。而且尾注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可以用来发表一点不适合放在正文的议论。出版社给用了很好的纸张,装订工艺也相当不错。

本来应该在书中写一段感谢词,但出版社为把定价控制在40元以内,严格限定页数(最理想页数是16的倍数,此书正好272页),一页都不能再多了。

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林飞翔老师在策划、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赵南元老师给写了非常慷慨的序。感谢姬十三、土摩托、范致行、张明扬、李淼和郑诗亮老师阅读初稿并写了推荐词。感谢项婷婷和王天一老师的幕后指导。书中很多文章最初在新知客、果壳网、上海书评、商界评论、新知等媒体发表,中间得到诸多编辑的指教。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众多读者给我提供的大量反馈,这些反馈是我写作的“刻意练习”中最重要一环。读者能发现有意思和有用,就是这本书的追求。

图书已经开始在京东预售,国庆后可送至读者手中。

谢谢!

万维钢